中厚钢板交货状态 容器板Q345R的交货状态说明 常用交货状态有以下几点: 淬火:加热到相变点温度以上后,急剧冷却的工艺。提高材料的硬度,但降低韧性。 正火:加热到相变温度以上后,正常冷却(空气中)。 退火:加热到相变点温度以上后,缓慢冷却。淬火影响,应力,均匀成分。 回火:淬火后,再加热到某一温度(低于淬火温度),保温,然后冷却。均匀成分,稍降低硬度,大幅度提高韧性。 一般来说:先要退火、正火;原热处理影响。然后淬火,然后回火。 具体而言: 控轧也就是控制轧制。 也就是在调整钢的钢板化学成分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加热温度,轧制温度,变形制度等工艺参数,控制奥氏体组织的变化规律和相变产物的组织形态,达到细化组织,提高强度和韧性的目的。

钢材大数据:2021年10月份国内钢板价格冲高回落,国内钢价呈前高后低走势。节后,在限电限产消息刺激下,价格延续9月的上攻态势;然而,各地成交迟迟未见放量,旺季效应逐渐被证伪;随后,在“一刀切”纠偏政策引导下,部分地区钢厂恢复生产,资源紧缺情况得到缓解。供需两端此消彼长,国内钢材库存降幅逐步收窄,现货随即开启回调模式。进入下旬,在政策干预煤炭价格影响下,大宗商品炒作降温,黑色系大宗商品期货大跌,引领钢材现货价格加速走低,9月份的涨幅几乎被抹平。 二、供给分析篇 1、国内钢板库存现状分析 据监测库存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国内主要钢材品种库存总量为1180.14万吨,较9月末下降117.36万吨,降幅9%,较去年同期减少135.06万吨,降幅10.3%。其中螺纹、线材、热轧、冷轧、中板库存分别为561.81万吨、137.99万吨、252.17万吨、123.97万吨和104.2万吨。本月国内主要钢材品种,除冷轧库存出现上升外,其他品种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螺纹钢库存降幅 。 据数据分析,10月份行业基本面出现变化,其中,限产、限电呈常态化后,供给端保持低位运行,但旺季需求并未如约而至,供需两端双双趋弱,抵消了减产带来的利好。考虑到进入11月后,随着气温降低,北方地区需求将继续下滑,而供给端不会出现崩塌式下降,因此,部分地区钢材库存难以持续减少。

合金元素与钢板的相互作用 合金元素加入钢中后,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钢中。即:与铁形成固溶体;与碳形成碳化物;在高合金钢中还可能形成金属间化合物。 1. 溶于铁中 几乎所有的合金元素(除Pb外)都可溶入铁中 形成合金铁素体或合金奥氏体 按其对α-Fe或γ-Fe的作用 可将合金元素分为扩大奥氏体相区和缩小奥氏体相区两大类。 扩大γ相区的元素-亦称奥氏体稳定化元素 主要是Mn、Ni、Co、C、N、Cu等 它们使A3点(γ-Fe α-Fe的转变点)下降 A4点( γ-Fe的转变点)上升 从而扩大γ-相的存在范围。其中Ni、Mn等加入到一定量后 可使γ相区扩大到室温以下 使α相区消失 称为完全扩大γ相区元素。另外一些元素(如C、N、Cu等) 虽然扩大γ相区 但不能扩大到室温 故称之为部分扩大γ相区的元素。 缩小γ相区元素--亦称铁素体稳定化元素 主要有Cr、Mo、W、V、Ti、Al、Si、B、Nb、Zr等。它们使A3点上升 A4点下降(铬除外 铬含量小于7%时 A3点下降; 大于7%后A3点迅速上升) 从而缩小γ相区存在的范围 使铁素体稳定区域扩大。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完全封闭γ相区的元素(如Cr、Mo、W、V、Ti、Al、Si等)和部分缩小γ相区的元素(如B、Nb、Zr等)。 2. 形成碳化物合金元素按其与钢中碳的亲和力的大小 可分为碳化物形成元素和非碳化物形成元素两大类。 常见非碳化物形成元素有:Ni、Co、Cu、Si、Al、N、B等。它们基本上都溶于铁素体和奥氏体中。常见碳化物形成元素有:Mn、Cr、W、V、Nb、Zr、Ti等(按形成的碳化物的稳定性程度由弱到强的次序排列),它们在钢中一部分固溶于基体相中,一部分形成合金渗碳体 含量高时可形成新的合金碳化合物。

常见缺陷 折叠边裂缺陷 边部出现的大型夹杂物富集是钢板诱发边裂的主要根源之一。由于薄板坯采用了漏斗型结晶器,结晶器内部的流动、传热的不均匀程度和液面波动情况比传统板坯连铸时复杂,在浇铸过程中往往会造成卷渣,一部分卷渣残留在铸坯表面形成表面夹杂,其中较大的夹杂颗粒在铸坯边部沉积,造成边部大型氧化物夹杂的富集。 折叠氧化铁皮压入缺陷 未完全除净的一次氧化铁皮在随后的轧制过程中被压入板带中造成板带表面缺陷。二次除鳞水未开等原因是造成二次氧化铁皮压入缺陷产生的关键。缺陷跟踪结果表明,氧化铁皮压入缺陷在随后的酸洗和冷轧过程中基本可以,对冷轧板基本不造成影响。 折叠表面缺陷 酸洗后冷轧前带钢表面的黑色线条状缺陷。冷轧带钢表面缺陷主要来自热轧基料缺陷,以热轧板表面夹杂类缺陷为主,冷轧生产线自身产生缺陷的可能性很小。

点击查看新弘扬特钢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