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型钢材属于经济裁面型钢材(其它还有冷弯薄壁型钢、压型钢板等),由于截面形状合理,它们能使钢材更高地发挥效能,提高承裁能力。不同于普通工字钢的是H型钢的翼缘进行了加宽,而且内、外表面通常是平行的,这样可便于用高强度螺栓和其他构件连接。其尺寸构成合理,型号齐全,便于设计选用。在结构设计中选用工字钢材应依据其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可焊性能,结构尺寸等选择合理的工字钢进行使用。普通工字钢,轻型工字钢,由于截面尺寸均相对较高、较窄,故对截面两个主袖的惯性矩相差较大,这就使其在应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工字钢的使用应依据设计图纸的要求进行选用。
由于普通碳素钢高速线材在轧制的过程中,传统上存 在着很多的问题。该文在充分析普通碳素钢轧制工艺的 基础上,提出了高速线材轧制过程中的优化和手段, 以此进一步产品加工的精度和质量。弥补我国对于高质量高速线材轧制生产工艺的不足,结合先进的技术,为 优化生产高速线材流程提供了技术参考。同时通过工艺的改善降低了整体成本,为我国航天、汽车等工业中优质钢材的使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碳素钢的坯料需要经过熔炼、浇筑、开坯等过程的准备工作,加工为150×145mm见方,长度在12m左右的 方坯,为下一步的工艺流程做准备。
无缝钢管发展历史德国人曼尼斯曼兄弟于1885年首先发明二辊斜轧穿孔机,1891年又发明周期轧管机,1903年瑞士人施蒂费尔(R.C.Stiefel)发明自动轧管机(也称顶头式轧管机),以后又出现了连续式轧管机和顶管机等各种延伸机,开始形成近代无缝钢管工业。20世纪30年代由于采用了三辊轧管机、挤压机、周期式冷轧管机,改善了钢管的品种质量。60年代由于连轧管机的改进,三辊穿孔机的出现,特别是应用张力减径机和连铸坯的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无缝管与焊管竞争的能力。70年代无缝管与焊管正并驾齐驱,世界钢材产量以每年 5%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1953年后重视发展无缝钢管工业,已初步形成轧制各种大、中、小型管材的生产体系。铜管一般也采用锭坯斜轧穿孔、轧管机轧制、盘管拉伸工艺。
螺旋钢管是以带钢卷板为原材料,经常温挤压成型,以自动双丝双面埋弧焊工艺焊接而成的螺旋缝钢管。它有着近100年的历史,首先德国人于1885年发明二辊斜扎穿孔机,1981年又发明了周期扎管机;接着1903年瑞士人施蒂费尔发明自动扎管机(也称顶头式扎管机),开始形成近代螺旋钢管工业;20世纪30年代由于采用了三辊扎管机,挤压机,周期式冷扎管机,改善了钢管的品种质量;60年代由于连扎管机的改进,三辊穿孔机的出现,特别是应用张力减径机和连铸坯的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螺旋钢管与焊管竞争的能力;70年代螺旋管与焊管钢材正并驾齐驱,世界螺旋钢管产量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1953年后重视发展螺旋钢管工业,已初步形成扎制各种大、中、小型管材的生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