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钢管发展历史德国人曼尼斯曼兄弟于1885年首先发明二辊斜轧穿孔机,1891年又发明周期轧管机,1903年瑞士人施蒂费尔(R.C.Stiefel)发明自动轧管机(也称顶头式轧管机),以后又出现了连续式轧管机和顶管机等各种延伸机,开始形成近代无缝钢管工业。20世纪30年代由于采用了三辊轧管机、挤压机、周期式冷轧管机,改善了钢管的品种质量。60年代由于连轧管机的改进,三辊穿孔机的出现,特别是应用张力减径机和连铸坯的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无缝管与焊管竞争的能力。70年代无缝管与焊管正并驾齐驱,世界钢材产量以每年 5%以上的速度递增。中国1953年后重视发展无缝钢管工业,已初步形成轧制各种大、中、小型管材的生产体系。铜管一般也采用锭坯斜轧穿孔、轧管机轧制、盘管拉伸工艺。

螺旋钢管按工作方式如何分类?螺旋钢钢材管输水灌溉系统按工作方式可分为移动式、半固定式和固定式。1. 移动式。除水源外管道及分水设备都可移动机泵有的固定有的也可移动。螺旋钢管多采用薄膜塑料软管(小白龙)或维纶涂塑软管简便易行成本低使用灵活适应性强能够跨沟过路任意转弯。但薄膜塑料软管不耐用易破损寿命一般只有1-2年。在高秆作物生长后期因为作物长得高在行间地垄里移动软管有困难。2.半固定式管道系统的一部分固定另一部分移动。一般干管或干、支管为固定地埋管由分水口连接移动软管输水入田间。这种形式支管间距较大出水口间距也大相应也减少了固定地埋管用量降低了单位面积投资但灌水时由于经常移动田间地面软管劳动强度大工作条件差。3. 固定式。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中的各级管道及分水设施均埋入地下固定不动。给水栓或分水口直接分水进入田间沟畦没有软管连接。田间毛渠较短固定螺旋钢管密度大标准高。这类系统运行管理方便灌水均匀但一次性投资相应较大。

螺纹钢强化技术目前国内高强度钢筋生产主要有余热热处理、超细晶粒和微合金化 3 种生产工艺。经过余热处理的钢筋的可焊性、机械连接性能和施工使用性能较低,因而钢筋的应用范围受了限制,但其生产成本较低;超细晶粒钢筋的焊接性能较差,这是因为钢材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焊接热的影响区晶粒会长大,从而使焊接接头区域出现软化的现象,使其强度降低; 微合金化工艺可使钢筋具有强度高、焊接性能好、抗震性能优等特点,是产品性能 的高强度钢筋生产工艺,采用微合金化技术也是国内外发展高强度钢筋的主要工艺技术路线之一。

圆钢热切加热炉的特点:1、圆钢热切加热炉提高生产效率由于采用中频感应加热,加热效率高、速度快,不用预热,可以缩短辅助时间,提高生产效率1.6倍。2、圆钢热切加热炉节约材料,提高锻坯质量由于采用组合模具进行自动下料,下料重量得到控制,重量误差≤0.5%(人工下料重量误差约为2%);另外采用中频感应加热速度快、采用“一火锻造”比原来减少一次加热过程,氧化脱炭少,通过压缩下料公差及锻坯留量可以节省原材料8.2%。由于锻坯氧化皮少,锻件的外观质量明显改善。3、圆钢钢材热切加热炉节能环保,卫生由“二火锻造”改为“一火锻造”,可以减少一次下料加热的燃油及电耗,节约能源约56%;采用中频感应加热取代燃油加热,了燃油加热时产生的热辐射、烟尘、so2气体排放造成的污染以及鼓风机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火灾隐患得以控制。4、圆钢热切加热炉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人工下料时,一根长棒料重约1~2百公斤,用人工下料体力消耗很大;采用自动下料,取消了下料工序,可节省下料人员。5、圆钢热切加热炉温度控制容易、准确采用中频感应加热,配合进料速度调节,加热温度易控制;采用非接触式红外测温头连续测量、监控温度,自动显示并记录,温度控制准确,有效杜绝了燃油加热时容易产生的“过烧”现象。

点击查看角钢槽钢工字钢无缝钢管不锈钢板赣达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