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防雷器是羊角形间隙,出现于19世纪末期,用于架空输电线路,氧化膜防雷器和丸式防雷器。30年代出现了管式防雷器。50年代出现了碳化硅防雷器。70年代又出现了金属氧化物防雷器。现代高压防雷器,不仅用于限制电力系统中因雷电引起的过电压,也用于限制因系统操作产生的过电压。1992
年以来,以德、法为代表的工控标准35mm导轨卡接式可拔插SPD防雷模块,开始大规模引进到中国,稍后以美、英为代表的一体化箱式电源防雷组合也进入了中国 [1 其工作原理是当没有瞬时过电压时呈现为高阻抗,但一旦响应雷电瞬时过电压时,其阻抗就突变为低值,允许雷电流通过。用作此类装置时器件有: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晶体管等。 (2)限压型防雷器: 其工作原理是当没有瞬时过电压时为高
阻抗,但随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其阻抗会不断减小,其电流电压特性为强烈非线性。用作此类装置的器件有:氧化锌、压敏电阻、抑制二极管、雪崩二极管等防雷器大多为限压型。 (3)分流型或扼流型防雷器 分流型:与被保护的设备并联,对雷电脉冲呈现为低阻抗,而对正常工作频率呈现为高阻抗。 扼流型:与被保护的设备串联,对雷电脉冲呈现为高阻抗,而对正常的工作频率呈现为低阻抗。
用作此类装置的器件有:扼流线圈、高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1/4波长短路器等。按防雷等级分一级防雷器:一般标称在30KA以上。有开关型和限压型。 二级防雷器:一般标称在15——20KA之间。均为限压型。 三级防雷器:一般标一般标称在5——10KA之间均为限压型。 [1] 选用要点编辑配电系统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配电系统,是TT、TN还是IT系统?因为定了配电系
统,我们才能确定单相,三相,接线方式等,以此选择合适的防雷产品,我国多数配电系统都为TN-S方式。压敏电阻压敏电阻压敏电阻防雷产品中的主要材料是氧化锌压敏电阻,其材料的品质和工艺水平的高低对产品遭受雷击时是否能产生预期的保护作用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你在选择防雷器时一定要了解厂家的压敏电阻的来源。重要参数标称电压Un:被保护系统的额定电压相符,在息技术系统中此参数表明了应该选
用的保护器的类型,它标出交流或直流电压的有效值。大持续工作电压Uc:能长久施加在保护器的端,而不引起保护器特性变化和保护元件的大电压有效值。标称放电电流In:给保护器施加波形为8/20s的标准雷电波冲击10次时,保护器所耐受的大冲击电流峰值。大放电电流Imax:给保护器施加波形为8/20s的标准雷电波冲击1次时,保护器所耐受的大冲击电流峰值。电压保护级别Up:保护器在
下列测试中的大值:1KV/s斜率的跳火电压;额定放电电流的残压。
因此在对避雷器进行性试验时,应检查放电计数器内部有无水气、水珠,元件有无锈蚀,现缺陷应予处理或更换。为了检查放电计数器动作是否正常,一种方法是用冲击电流发生器给计数器加一个副值大于100A的冲击电流,看其是否动作。用一个1000V或2500V的兆欧表给一个电容量为5—10法的电容器充电,然后用电容器通过放电计数器放电,计数器应当动作。避雷器放电计数器试验时应注意:(1)为得到足够的交流电流,应由1人摇兆欧表,另一人通过绝缘杆挂电容器的放电引线;在兆欧表停摇之前
雷器用放电计数器是用来监测避雷器放电动作的一种高压电器,其构造由非线性电阻、电磁计数器和一些电子元件组成,在正常运行电压下,流过计数器的漏电流非常小,计数器不动作,当避雷器通过雷电波,操作波和工频过电压时,强大的工作电流从容不迫计数器的非线性电阻能过,经过直流变换,对电磁线圈放电而使计数器吸动一次,来实现测量避雷器动作次数的装置。在结构上采用电阻片取压,电磁线圈动作,计数器显示,透明玻璃罩,密
封橡皮垫,底版及法兰等进行卡装密封,高压出线端从底板中心引出。放电计数器增加了光电指示,正常运行时出现绿色、指示灯,当避雷器泄露电浪超过警戒值时见出出红色指示灯,可于避雷器的在线检测。避雷器监测器除了具有监测避雷器放电动用的功能外,还能监测避雷器泄漏电流变化,对避雷器的运行质量及时给出可靠的数据,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避雷器监测器除了具有监测避雷器放电动用的功能外,还能监
测避雷器泄漏电流变化,对避雷器的运行质量及时给出可靠的数据,防止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放电计数器为单指针十位数循环计具备有计数进位功能,可连续计数指示;数10次后再进入下一循环计数周期,适合于避雷器动作频繁地区和无人值班场所使用。放电计数器为单指针十位数循环计具备有计数进位功能,可连续计数指示;数10次后再进入下一循环计数周期,适合于避雷器动作频繁地区和无人值班场所使用
。技术参数1.产品型号 JSYF9 5/400JSYF9-S 5/400 JSYF9 10/600JSYF9-S 10/600 JSYF9-SD2.性能指标(1)适用电力系统额定电压范围(有效值) 10~110KV 10~220KV 35~220KV(2)标称放电电流8/20uS(峰值) 5KA 10KA 10KA(3)下限动作电流8/20uS(峰值) 50A 50
A 50A(4)标称放电电流下残压(峰值) ≤1.1KV ≤1.5KV ≤1.5KV(5)方波电流耐受能力2000uS(峰值) 400A 600A 600A(6)大电流冲击耐受能力4/10uS(峰值) 65KA 100KA 100KA(7)计数器指示范围 ——— ——— 0~100位数自动循环不清零(8)指示下限 ——— ——— ≥2毫安(9)产品重量 1.1kg 1.1k
与瓷套式避雷器不同,它是悬挂在空中的,必须采用三维电场、用有限元法计算其电位分布[5]。由于在结构上不能采用外并电容的均压措施。避雷器高度超过5m时,如不采取措施,其电位分布不均匀系数将达1.2,荷电率达98%。改善电位分布
的设计,并通过改变均压环的数量、大小、放置位置及深度等措施使500 kV无间隙线路避雷器(5.4m高)电位分布不均匀系数限制在10.4 %以下[5],详在避雷器整体模压注射硅橡胶过程中,避雷器各部分均处于受热状态(100℃以上)。当模压硫化完成(即避雷器密封完成),冷却后内部将形成低气压。由“巴申曲线”可知,此时电阻片沿面闪络电压大为下降,有可能在较低电压下损坏避雷器。这是生产厂家容易忽略的工艺技
术问题。 (8)影响间隙放电稳定性的因素 间隙放电电压的稳定性是避雷器保护性能的标准,棒-棒纯空气间隙与环-环带绝缘子支撑间隙放电特性本身存在差异。前者是极不均匀电场,后者是稍不均匀电场;前者放电电压稍低、分散性小,后者不仅分散性大,且受绝缘子污秽性能影响明显,当污秽引起漏电流且达到一定值时,它与避雷器本体漏电流形成一个“分压器”,明显地改变了整个避雷器电位分布,提高了避雷器放电电压值
,这是设计者必须给予充分考虑的。 与瓷外套避雷器不同,复合外套避雷器的外套采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它必须进行许多验证其特性的试验[6],如耐天侯试验、耐电蚀试验、耐盐雾试验等。这些试验的要求及试验方法大部分都已体现在IEC新版本的标准中。 (1)复合外套起痕和电蚀试验 按比例制作了避雷器比例元件。雾室温度20~25℃,盐雾中NaCl含量为9.8kg/m3,以3.9L/ m3·h速度喷
向比例元件。同时将等比例持续运行电压Uc施加于比例元件上,持续时间1000h。试验期间无过流中断,比例元件复合外套无起痕、裂缝和树枝状裂纹产生,伞裙未击穿。 (2)热机试验及沸水煮试验 该项试验用于验证避雷器在冷热、机械力共同作用下法兰与环氧玻璃纤维布筒结合部分粘合剂的性能,该项试验分两步进行: 1)比例元件在下列条件同时作用下进行试验:①2次(-35±5)℃ ~(50±5)℃冷
热循环,高低温度至少保持8h,每一循环持续24h;②给比例元件施加50%额定拉伸负荷的负荷力。 2)比例元件在0.1% NaCl的溶液中沸煮42h后,立即放进环境温度的水溶液中浸泡24h,取出后在环境温度空气中静放24h,直到表面干燥。 (3)爬电比距的选择 硅橡胶的复合外套的耐污秽性能比瓷套高出66%。这是由硅橡胶的憎水性所决定的,憎水性来自硅橡胶分子中具有排斥水分子天性的。试
验结果表明: 1)复合外套耐污秽性能远高于瓷套,但尚未取得定量的结论。
避雷针的工作原理 当雷云放电接近地面时,使地面电场发生畸变,在避雷针的顶端,形成局部电场强度集中的空间,以影响雷电先导放电的发展方向,引导雷电向避雷针放电,再通过接地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其能够让被保护物体避免雷击,其实恰恰相反,避雷针是“引雷”上身。
避雷针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组成。接闪器是指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的针头、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技术构件。引下线是指连接接闪器与接地体的金属导体。接地体是指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避雷针的保护范围 可能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避雷针下区,一点五倍针高度。”这就说明避雷针保护范围的大小与它的高度有关,一定高度的避雷针下面有一个区,其
保护半径为避雷针高度的1.5倍,即r=1.5hr:避雷针在地面上的保护半径,m;h:避雷针的高度,m。1、接闪器。接闪器就是专门用来接收直接雷击(雷闪)的金属物体。一般有三种形式:避雷针、避雷带和避雷网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 2、电源避雷器。电源防雷器是浪涌保护器中常用的一种,主要是针对电源系统所选用的浪涌保护。其主要作用是防止雷电和
其他内部过电压侵入设备造成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