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活性炭另有研究将废弃茶叶炭化后再用KOH活化,制备了具有无定型特征的活性炭,其具有比表面积介于2245~2184m2·g-1的多孔结构,用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以KOH水溶液作为电解液,比电容高达330F·g-1,充电放电2000次后电容略有下降,为初始电容的92%,表现出良好的循环性能。若使用莲花花粉作为碳源和自模板,CO2为活化剂制备活性炭微粒,制备的活性炭具有三维纳米网格骨架构成的多孔空心结构,将这种特殊的活性炭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其比电容高达 244F·g-1,充电放电10000次后电容无衰减。
中山活性炭石墨型结构的微晶排列较有规则,可经处理后转化为石墨。非石墨状微晶结构使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其孔隙结构可由孔径分布表征。活性炭的孔径分布范围很宽,从小于1nm到数千nm。有学者提出将活性炭的孔径分为三类:孔径小于2nm为微孔,孔径在2~50nm为中孔,孔径大于50nm为大孔。 [
活性炭中的微孔比表面积占活性炭比表面积的95%以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活性炭的吸附容量。中孔比表面积占活性炭比表面积的5%左右,是不能进入微孔的较大分子的吸附位,在较高的相对压力下产生毛细管凝聚。大孔比表面积一般不超过0.5m2/g,仅仅是吸附质分子到达微孔和中孔的通道,对吸附过程影响不大。
表面化学性质
中山活性炭世纪以来,类似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多孔固体材料为氢的吸收储存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学者在温和条件下将活性炭引入到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合成了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混合材料,在77K、10 MPa条件下,对氢的吸附量从8.2%提高到了13.5%。控制超级活性炭制备工艺,得到适宜储氢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及分布,进而进行表面修饰,在室温及中等压强下,提高储氢量是超级活性炭储氢研究及应用的关键
中山活性炭 催化活化金属类催化剂在含碳原料表面可形成活性点,降低炭与水或CO2的反应活化能,从而降低活化温度,提高反应速率,形成发达的孔隙,同时,金属颗粒移动时也会产生孔道。催化剂在制备超级活性炭时可以降低活化温度,大幅提高反应的速率,
还可使制得的活性炭孔径分布均匀。虽然催化活化法制备活性炭具有上述诸多优势,但反应速度过快可能会烧穿微孔壁面,从而破坏微孔结构。
应用简史
(1)国外应用简史
公元前约3750年,古埃及就有使用木炭的记载。 [4]
1900年英国人首次发明以金属氯化物炭化植物来制造活性炭的方法。 [4]
1917年一战双方均已在防毒面具里使用活性炭。 [4]